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审美创造力,2025年4月,交通工程学院室内设计教研室在室内设计实训室举办了主题为“创意点旧·泥塑匠心”的旧物改造与非遗泥塑融合实践教学活动。本次活动由崔菊、毕慧宇、杨玲、蔡振伟和杨萍萍等多位专兼职教师协同指导,面向室内设计专业在校学生展开,是学院积极落实“三全育人”理念,深化“文化育人”的一次有益探索。
教育理念融合创新:用双手唤醒文化记忆,用创意赋能绿色设计
活动以“旧物改造”与“非遗泥塑”两大板块展开,意在通过动手实践和创意表达,让学生在亲历式教学中理解“绿色可持续”与“传统文化传承”的深刻内涵。
环保与艺术结合:旧物改造焕发新生机
在旧物改造环节,学生们被鼓励从日常生活中搜集废旧物品,如破损家具、纸板箱、旧衣物、塑料瓶、电子零件等,结合所学的室内设计知识,进行创意再设计与手工制作。整个过程不仅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艺术感知,更要求他们理解材料的特性与再生路径。
非遗泥塑匠心再现:传统艺术焕发青春活力
与旧物改造形成呼应的是“非遗泥塑”实践环节。泥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表现形式。指导教师现场授课,向学生详细讲授泥塑的历史起源、技艺流程、造型语言及文化寓意。在老师的演示下,学生们学习了基本的捏制技巧,如搓条、压塑、拼接、刻花等传统工艺。在初步掌握造型手法后,学生被分组进行创作,围绕“传统文化”“绿色生活”“空间意象”三大主题,展开自由表达。
学生们的作品充分体现出对非遗泥塑的理解与创新:有的以“祥兽瑞禽”为题材,塑造吉祥寓意的传统形象;有的将当代流行元素融入传统技法,创造出融合漫画风格与传统造型的趣味作品;更有学生尝试将泥塑小件设计为室内软装装饰模型,拓展了非遗技艺在现代设计语境中的应用边界。
成果展示与教学反思:双维度教育收获颇丰
活动结束后,教研室组织开展了作品展示与教学反馈会。全体学生将成果集中布展于实训室展区,并进行现场讲解与交流汇报。教师团队结合学生作品的创意程度、技艺完成度、环保意识与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点评与打分。
其中,《回声·旧物重生灯饰》《时光陶印泥塑装饰》《青绿山水迷你景观》《再见光碟·挂墙艺术》等作品因构思巧妙、形式美观、文化意涵丰富而获得高度评价。部分优秀作品拟推荐参加学院年度学生艺术设计作品展,并作为室内设计教研室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开展示。
教育延伸与未来展望:多元融合打造特色课程体系
“创意点旧·泥塑匠心”不仅是一场教学实践,更是室内设计专业探索“融合式教育”的一次系统演练。未来,室内设计教研室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,构建“课程+项目+实践+展示”一体化培养机制:
课程方面:将旧物改造与非遗技艺融入《设计材料与工艺》《设计基础》《空间装饰构造》等专业课程,强化学生对传统与现代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。
项目方面:设计“非遗文化+空间再造”类教学项目,引导学生以社区文化空间改造、文创产品设计等形式进行深度创作。
实践方面:拓展与地方非遗工坊、环保组织的合作机制,构建“校内课程+校外实践”的双循环路径。
展示方面:通过建立长期成果展区、数字作品档案库及线上平台,提升学生作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。
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张静指出:“此次活动是设计课程内容延展的深度尝试。不仅关注学生的设计技能,更重视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与文化修养提升。低碳环保意识与非遗文化的结合,为专业育人注入了新的元素。”
交通工程学院室内设计教研室将继续坚持“育人为本,文化为魂,设计为器”的教学理念,致力于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、文化认同感与创新实践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,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。